前些日子,小圈却看到一则因输错血致病人死亡的新闻:日本一60岁男子车祸后送往医院紧急输血,本是O型血的他却被注入部分B型血,短短4小时后不幸离世。
这一事件,不仅给医疗机构提了醒,治病救人一定要严谨,同时又将焦点放在了输血、血型上,输血这一疗法,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输血风险太大,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病都通过血液传播,有人则持反对观点,认为确保血源零风险就是安全的,目前,很多国家开始提倡无输血手术,但在危及时刻,输血疗法仍是挽救生命的一线希望。
那么,错误的输血误区有哪些?
一、血缘亲属,就能相互输血救人吗?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剧中有这样的桥段:剧中人物生命垂危,需要立即输血抢救,父母或兄弟姐妹往往作为亲属直接输血救人,这其实违背了输血规则!
医生表示,直系血源亲属(父母和子女、祖父母和孙子)相互输血前,血液必须经过处理,即使血型吻合,也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相互输血。因为亲属之间的血液相似,受血者接收直系亲属血液后,容易当作自己的血液,这时外来血液(淋巴细胞)被动变主动,进而侵犯受血者身体组织,引发致命并发症,血源关系越近,发病几率越大,死亡率高达90%。
所以,如无十分危及情况,一般不建议直系亲属之前相互输血。
二、只要血型吻合,就能相互输血吗?
输血疗法的首要前提是血型吻合,但并不是唯一标准,确认血型相同后,还要检测“同型异体”的血液是否相互适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即使同血型也不可相互输血,只有同血型,且相互适应的血液才能汇聚一体。
三、血液越新鲜,救命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没有医学道理,事实上,采集血液后还需进行一系列检测,检查血液中是否携带病毒原体,其次,还要依据患者身体需要,对血液进行加工,分离抗体成分,确保血液安全,整个过程并不会降低血液质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