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猪肉消费大国,养殖户为了短平快的经济利益,我都不敢想给它们喂的些什么东西。很多人只知道猪肉不好吃了,没有从根本去思考这里面的原因。我的印象中,猪时黑色的,喂一年才200多斤,这种印象渐行渐远,慢慢的消失。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吃到过去那种味道的猪肉呢?
猪肉口感由四个指标所决定:
一、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其含量越高,口感越松软
二、猪肉的干物质含量,其含量越高,口感越细腻;
三、风味氨基酸含量,其含量越高,肉就越香;
四、胶原蛋白就越多,口感就越糯。
而这四个指标,又与生猪的品种、喂养时间、喂食材料有着密切关系:
一、喂养时间越长,沉积的风味氨基酸就越多,干物质含量就越高;
二、喂养食物的营养价值越低,生长就越慢,干物质含量就越高。
我们现在吃的猪,已经不是过去的猪了。用鸡做比方,我们过去吃的猪可比土鸡,今天吃的却是“白腊克”,相信谁都不会买那种白鸡来吃的,但猪肉却由不得我们挑选,养猪场出什么品种,我们只能吃什么肉。
无意中结识了苏北乡官老姚,他和同伴是养猪的行家,他们告诉我:现在的猪生长期就四个月,120天可以出栏了,而过去我们吃的猪要生长一年;现在猪肉膘很薄,过去猪肉膘丰厚,根本就是两种猪,肉的味道肯定不一样的。他们告诉我,猪肉的香味和它的生长期有关,饲养的时间长了才会好吃。这个我理解,因为水稻就是这样,过去的双季稻米不好吃,现在都改种单季稻了。
物华天宝,“天”字最要领,苏北那里还出产鹅,也需要是老鹅,味道才香。老姚他们说:猪的生长周期短,吃的饲料也很关键,只要吃这种饲料,猪就呼呼地长的。他们正在筹划养一种八个月才能长成的高品质黑毛猪,就得另行自备饲料,降低蛋白质的含量,否则照样长得快。而且120天周期猪的疾病抵抗力差,很容易生病,一旦过了四个月,往往头一摇就死了,所以保险公司给这种猪上保险,也只能保四个月。所以嘉兴的死猪过了四个月得不到保险理赔了,就只能扔了。
老姚他们说:上海人在这方面很可怜,没得选择,不像他们在农村,可以自己养几头猪吃。我觉得是的,最近自己去买过几次菜,猪肉都是嫩水水的,不像我小时候摸到的劲道,可能就因为是四个月的“速成肉”。他们说:现在不止猪肉是速生的,鸭子也可以速生,那种烤鸭专用的樱桃谷鸭,生长周期就38天,和白鸡一样。所以他们是不吃烤鸭的,怪不得,有阵子无良人把鸭肉当羊肉卖,大概因为速生的缘故。觉得怅然,也许科学不讲究口味的,农民科学养猪养鸭了,城市人吃的东西就不香了。
情况应该会改变,知道了就里,就会新的需求。老姚他们找我是为了当地的黑毛猪,要长八个月的,肉肯定好吃,但是价格卖不出,农民不愿意养,需要另辟市场蹊径。我乐意帮忙,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宁愿多出些钱,肉要好吃一些的。
猪肉为什么有的香有的不香
相信好多年长的人都会觉得80、90年代或者小时候的猪肉吃起来真叫那个香,绝对是美味。可是现在的猪肉吃起来一点也没觉得香,感觉没之前那么好吃了。
的确,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好多人说是猪种问题,说之前的猪种是家养猪、溜达猪,现在的猪种是统一的饲料猪。
还有说是饲料问题,之前的饲料都是粮草,现在的都是复合饲料。
以上是一部分原因,但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按照以下几个方法,你就会发现猪肉特别香。
方法一、一个月不吃肉,炒菜也不能放,任何肉也不能吃。
方法二、搬一天砖,不允许吃饭,吃饭就喝点大米稀粥,可以来点咸菜,注意是咸菜,不是凉拌菜。
方法三、正常猪肉20块钱一斤,你买一斤给对方200块钱。
好了,这三个方法都非常好用,绝对让你吃猪肉吃得过瘾,直呼好吃。
这三个方法过分吗?
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80年代,一个月能吃上肉吗?根本就吃不上。现在的你不吃猪肉吃鸡肉,不吃鸡肉吃烧烤,不吃烧烤吃火锅,猪肉当然不好吃了。
而且平常人家猪肉做的花式少,所以没觉得好吃,其实大酒店的红烧肉还是非常不错的。
再看看好多人现在一天小吃零食不断,有的人嘴就没闲着。
当然也有人说我不吃小吃、不吃零食。
是,但你喝饮料,喝奶茶,喝咖啡,这肚子饿过吗?
80年代经常饥肠辘辘的,还没有油水,吃点猪肉那简直是过年差不多才有的待遇。
再说现在猪肉的价格虽然在去年涨了很多,但是很多人还能承受得起的,在80年代有多少人舍得花钱买肉?
喜欢吃榴莲的,一定觉得榴莲非常好吃,为什么非常好吃?一确实好吃,二这个水果挺贵。
如果现在要求你每天必须吃一个榴莲,刚开始你会兴奋,觉得捡了一个大便宜,但是慢慢地吃到你想吐了,你就会觉得榴莲是这世界上最不好吃的东西。
至于说饲料不行,品种不行,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两个问题都是技术可以弥补的。
古语说朱门酒肉臭,多得吃不了就是一种负担,当然会觉得酒肉没那么好吃好喝。
所以说,当你觉得猪肉不香的时候,你应该感到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的生活条件明显进步了,明显比之前好多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