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霸王防脱和保温杯。现在养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保温杯泡枸杞已成人手标配,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也应运而生,养生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口头禅。大家重视养生是好事,但是你的养生目的是什么呢?你知道哪些养生方法是科学,哪些方法又是歪门邪道呢?养生也是讲究事,养不好反而会出大毛病,千万不要走进这些误区。
养生助延年益寿也要重生活质量
现在很多人虽注重养生,但容易走入误区,对养生的目的没有正确认识是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一听说五谷粥养人,便几乎天天吃、顿顿吃,并讲究各种禁忌,这也不吃、那也不碰,过得像苦行僧一样,虽然觉得寡淡无趣、很辛苦,但为了“长命百岁”,还是在苦苦支撑。
有些人因此过得并不开心,生活没有质量,这还怎么养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述,人的生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而得当的养生,确实有助于延缓从“壮到老”、从“老到已”的过渡。推迟老年病的到来、延长寿命是养生的长远目的,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活得舒服是近期目的,两者都不能偏废。
忽视“三因”制宜生搬硬套小心伤身
要形成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防病益寿的个性化养生方法,《黄帝内经》阐述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各有不同,养生不能忽视这些个体差异。
因时而异:一日之内有昼夜交替,一年四季有时序变化,所以养生应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因地而异: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比如岭南地区高温时间长、四季不明显,春夏多雨、天热地湿,岭南人脾多虚弱、病多痰湿,养生应将这些地域特点考虑进去。
了解了‘三因’制宜,就知道为什么养生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和所处时间、空间的变化去调整。有些人照着别人介绍的养生方法做非但没有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问题就出在生搬硬套,忽视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食疗治病?千万莫痴信
“民以食为天”,虽然养生的内涵很丰富,但食疗几乎是最受关注的养生手段了。
中医药学的学术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食疗亦不离其宗,强调要因人因病辨证施膳。中医临床食养学不但着眼于食物的营养,还着眼于食物的性味,认为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施食,不要道听途说,人家吃什么有用,未分寒热虚实、不加辨证就跟着吃,小心养生不成反伤身。
另外,不少人对中医食疗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它能替代药物治疗,有些人甚至病了不求医、不服药,痴信“食疗能治病”,对此,引用唐代孙思邈的论述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合理的饮食是“安身之本”,日常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配合五畜肉类的补益、水果蔬菜的辅助以充盈各种营养成分,才可能有健壮的体魄。虽然中医倡导“杂合而治”,食疗可以辅助、弥补药物或其他疗法的不足,但代替不了药物所起的作用。近年来,国外报道有人因为滥用所谓的“保健”或“防癌”食物而出现了“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现象应引起警惕。
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易伤身
养生更应重视“养心”“养神”。而提到“养心”,古人有“清心寡欲”之说。当然,有适当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坏事,但若太过不切实际甚至是不当的强求,就要及时反省了。
多欲易伤身,这不是药补或食补力所能及的。现代社会物质的大量丰富又撩起人们更多的欲望,离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无心得大还”的境界越来越远。对于多数生活早已超温饱和小康,但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都市人来说,适当地卸下精神包袱,养精蓄锐,少做些无谓虚耗精力和心神的事,可能比吃什么大补的药食都更重要。
以下两大养生误区要警惕
误区一:“不该吃的东西”再喜欢也只能忍了
什么是“不该吃的东西”?有些病人需要忌口,有些是道听途说吃了会影响病情“伤身”的,是真的不能吃、还是不能多吃?很多人都搞不明白。
其实,除了对某些食物过敏不能吃,或像痛风之类对高嘌呤的食物要慎吃少吃之外,日常饮食在讲究均衡的原则上,还应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比如有的人偏爱咸,太淡了他一点也不想吃。如果他患了高血压,确实应该少吃咸,但太淡了他可能什么都吃不下去,没了胃口,营养跟不上,身体还更差,还不如就让他吃咸点,只要总量控制、吃少点,问题也不大。
误区二:吃素“辟谷”刻意减肥防病
现在生活条件好,一日三餐营养很足,有些人管不住嘴吃多了导致肥胖,确实容易增多“三高”等疾病风险。有些上了年纪稍微有点发福的老人因此一味节制饮食,刻意吃素甚至禁食或以不恰当的“辟谷”来控制体重,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
肥胖的确可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人天生就体形偏胖,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就不必刻意减肥,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以免营养跟不上、身体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差,甚至损害到脏器功能,就更得不偿失了。
总结:提倡养生的初衷是好的,延年益寿,健康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养生之道大有学问,大家也不要急于求成,所谓过犹不及,不可盲目跟风。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养生也要依据体质对症下药,切忌走入养生误区,得不偿失。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