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不孕症发病率的升高以及二胎政策的开放,相信很多朋友对“试管婴儿”这个词都不陌生,但是大家真的了解“试管婴儿”吗?
小编今天就向大家科普一下试管婴儿的基本知识,以及它到底对女性有什么样的“危害”。
一、扫盲
首先,试管婴儿不是说你来一趟医院,隔十个月再来一趟就可以抱走孩子的哈!换言之,试管婴儿不是指在试管里培养的婴儿,而是指,我们通过药物促排卵、取卵、取精,在实验室里进行卵子受精后,观察是否有胚胎发育,然后将发育到第三天或者第五天的胚胎移植进入你的子宫,大约在移植后14天就可以检查血液是否妊娠,移植后28天就可以检查B超判断是否宫内妊娠。
二、对女性有危害?
很多不孕夫妇为了怀孕,当听说要做试管婴儿的时候,最开始可能都是拒绝的,花了一笔不少的冤枉钱后,最终可能还是要做试管婴儿。那么做试管婴儿到底会不会对女性产生危害呢?
1、做试管婴儿让女性老得快?
这绝对是无稽之谈。女性从出生开始就有100万-200万个卵子,进入青春期就只剩30万-40万个卵子,而在生育期每个月都会发育一批卵子,最终只有一个卵子完全成熟并排出,因此妇女的一生一般只有400-500个卵子发育成熟并排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试管婴儿与女性提前老化没有关系呢?
因为,虽然试管婴儿中我们需要同时促使一批卵泡都发育成熟,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废物利用”,因为在正常的生理中,在一个月经周期只排一个卵的时候,那一批中其他的卵泡很不幸就成为了“陪跑者”,它们没能发育成熟,因而凋亡、闭锁,而我们做试管的目的就是让“陪跑”的卵泡也变成主角,用药物让它们都发育起来,所以根本不会影响到你卵巢里的卵泡储备,因而和“提前衰老”又有什么关系呢?
2、做试管婴儿会让人发胖?
很多患者一听说做试管要打激素,就很恐慌,担心会不会用了激素会变胖、身材走样。首先,我们所说的此激素非彼激素,试管婴儿需要打针促排卵,用到的激素是指刺激女性卵泡发育的激素,就是你每个月月经周期都会分泌的激素,我们只不过加大了生理的剂量而已,因此并不会产生“糖皮质激素”带来的“虎背熊腰、满月脸”效应。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确实也有一些病人在试管期间,感觉“发福”了,这可能与体内雌激素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增加了体内水钠潴留有关,意思就是“水多了,人变肿了”,这类现象只是暂时的,就像你要来月经前觉得自己有点肿,来了月经后就恢复正常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患者觉得自己做试管要加强营养,打针促排期间也不敢活动,更别提移植之后活动了,因此,一个周期下来,这些患者是真的“胖”了不少,但这绝对不是试管婴儿该背的“锅”。
3、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
其实,绝大多数女性患者在做试管婴儿的时候,都是很平稳的,但有一类患者,在试管婴儿期间可能会遇上我们医疗上真正意义的“危害”,那就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经常有新闻报道,小女孩不懂事去不合法机构促排卵,结果一次性取卵30-40个,最后生命危在旦夕,住进了抢救室。
这些新闻里所报道的这类危害就是我们要谈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它一般好发于年轻、卵巢高反应、瘦小的女性中,尤其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单次取卵越多发生率越大,最主要表现就是取卵后发生腹水、胸水,严重时危及生命。
一般而言,如果取卵后没有进行胚胎移植,我们就采用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就会好转,因为这也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1-2周,尤其是月经来潮后就会迅速好转。但是,如果发生在取卵后又进行了新鲜胚胎移植,那么这个治疗过程相对而言就会比较长,并且经常需要运用静脉输注白蛋白,且不说疾病的治疗过程多么不能确定,单就是治疗费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一笔开销(因为白蛋白很贵!)。
而且,临床上也常常会碰到一些病人,输了近10万的白蛋白,最后宫内胚胎停育了,真的是双重打击了!因此,选择正确的促排卵方案以及评估是否适合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并不是像传言那样,取卵取得越多,成功率就越大。
最后,谈到试管对女性的危害,我们谈了一堆生理上的危害,却忽视了在试管婴儿中非常强大并难以克服的一个敌人——心理压力。
女性本是多愁善感、容易焦虑的一个动物,在选择做试管之前,我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经历过相当复杂的一段心路历程,而在正式踏上试管这条道路后,面临着试管的不同阶段,接二连三的挑战,会迎来各种各样的担忧和顾虑。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患者翻来覆去重复着一个问题,比如“医生,我上一次宫外孕了,这一次试管会不会也会宫外孕”、“医生,我昨天感冒吃了点药,会不会影响我取卵”、“医生,他们说蛋白粉吃了有好处,你说我需不需要也买来吃”等等等等。
这些心理压力除了因为对试管本身缺乏科普知识之外,更多的还是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焦虑。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真的太高了,不仅要相夫教子,还要事业有成。很多的不孕女性,除了要忍受试管中频发的打针吃药所带来的生理疼痛外,还要应付家庭的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事业上的压力等等,而这些共同造就的焦虑会对试管本身起到一个负性作用,因此我们在门诊,经常都在安慰和疏导病人,遇到严重的病人,会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去进行诊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